内容来源:本台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0日 浏览次数:14898次
2023年12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确认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典型代表,进一步奠定了牛河梁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直根系地位。今天,让我们共同穿越时空,带着崇敬的守望之情和对未来的无限希冀,沉思细问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神圣发端与崇高意义。
文明发端地 古国牛河梁
拓开先河正道,构筑史前文明;蕴育华胄之魂,熔铸大旗之风。红山,文化摇篮之日盛;女神,共祖膜拜之巅峰。?
泱泱华夏,何处为源?在历史的长风里,牛河梁已经等待了我们5800年。至此,牛河梁终于可以骄傲而自信地浮出历史地表,找到属于自己的时空坐标和身份认同,成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
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曾说过:“我们要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脚,到长城以北去找中国古代史的资料,那里有我们更老的老家?!比缃瘢庖黄诩奖涑闪讼质?。
牛河梁遗址位于朝阳市下辖的建平县和凌源市境内,1981年发现,1983年开始发掘,是全国重点文物?;さノ缓凸椅奈锞种氐愦笠胖?。独具特色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遗址和大量珍贵文物的发现,以确凿而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距今约5800年至5200年前后的牛河梁遗址,当时的社会形态已经发展到中华文明古国时代。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郭明:现在我们在整个的红山社会当中,发现了可以修建这么大规模的社会公共活动设施,这意味着这个社会它有很强大的一个组织能力。我们认为它应该有了类似于我们后世国家的这样的一种机构,那么我们可以认定它是国家的雏形,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古国。
经过40年的考古发掘,目前发现牛河梁遗址一共有9个台基构成。这些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彰显了红山先民的智慧和当时社会形态的复杂程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 贾笑冰:为什么要强调这个9号台基呢?我们熟知的上世纪80年代发掘的女神庙就坐落在这个9号台基上。红山的先民当时就在9号台基所在的山脊上,他从基岩开始往上垫土,修筑这个平台,他垫了至少有4.6米高。说明红山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它应该有一个严密的社会组织结构,有一个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所以我们认为它应该是国家的一个雏形,或者是一个刚刚出现的初始阶段,我们叫它古国阶段。在古国阶段里面,因为它年代又比较早,所以这次国家文物局发布,就把它定性为古国时代的第一阶段。
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到底起始于何时何地,一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和世界瞩目的焦点。从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几代考古工作者经过20多年连续考古发掘研究,这一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距今约5800年至5200年前后,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牛河梁遗址是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典型代表,把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线向历史纵深推进约五六百年。规模宏大的遗址、高科技手段的精准测年,都佐证了牛河梁就是中华文明第一缕曙光升起的地方。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郭明:我们现在测年的结果显示,第一地点这个近10万平方米的台基建筑,它的修筑时间大概在距今5700年左右,把文明起源的时间线又向前推进了大概有五六百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 王巍:牛河梁遗址的发现对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它冲破了原来在70年代末之前,一直在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中原中心论”。5000多年前,在牛河梁竟然有那么大型的坛、冢、庙,然后玉器制作那么发达,“满天星斗”、“多元一体”,重要的就是由于有牛河梁遗址的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贾笑冰说:“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贯穿、伴随着中国百年考古学的始终,它的发现无疑成为当时中国考古学中最为重要的事件?!倍?,“文明发端地,古国牛河梁”,红山文化又有了全新的定位。对中华文明探源这一重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他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
曙光灿烂 血脉赓传
牛河梁,发肇之端;庙坛冢,星斗满天。皓皓然百代流芳,璨璨乎千秋曙光。牛河梁既是空间地理概念,也是中华文明演进中具有标记意义的时间概念。在这里,中华大地诞生了“红山古国”,中华文明迎来了灿烂曙光。牛河梁红山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谱系,而且还丰富了文化内涵,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以其规模宏大的坛、庙、冢遗址群,实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早在1993年发表的《论西辽河古文化——与赤峰史学工作者的谈话》中说:“如果说,整个中国文明发展史是一部交响曲,辽西的古文明则是它的序曲,比中原要早约一千年。红山文化时期是古国的开始,夏家店下层文化则是方国的开始?!?/span>
牛河梁大遗址群发现40多年来,几代考古工作者通过对遗址群和珍贵出土文物的持续发掘研究,对当时社会形态和文化特征的认知越来越清晰——从代表礼制的坛、庙、冢,到“唯玉为葬”的等级制度,再到“以玉示神”的祭祀礼仪,牛河梁红山文化成为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礼制源头。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 郭大顺:中华文明没有间断,从5000年前一直连续发展下来,这一点,在红山文化反映是特别突出的。具体讲就是坛、庙、冢当时都已经有,而且都比较成熟了。
文明传承发展的动力在于交流互鉴。郭大顺认为,以牛河梁遗址为中心的红山文化率先进入古国时代,既有西辽河流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是中原文化与西部草原文化频繁交汇的结果。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 郭大顺:一个就是当地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因为在红山文化之前七八千年,我们的阜新有查海遗址;再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文化交流,主要是和华北平原、仰韶文化,以彩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交流。
牛河梁遗址群的坛、庙、冢和出土的玉龙、玉凤等文物,以及礼仪规范雏形的出现,都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重要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 贾笑冰:红山文化至少它的中晚期,已经认定是古国时代的第一个阶段了,它已经进入古文明的早期文明阶段了。这个对我们文明起源,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它的理论建构、它的模式都是一个极大的丰富。所以红山文化的中晚期进入到古国文明,那么这个是对文明起源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贾笑冰表示,红山文化在牛河梁完成中国史前时代第一次礼仪制度创新,以祭祀礼仪、玉礼器使用为核心,礼制已经成为红山社会团结、发展和秩序建立的基础。从文化理念传承的角度来看,红山文化由巫而王、由祀而礼、由家而国,对中华文明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本质上的区别,就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文化传统始终未消解,这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的基因表达。礼出红山,血脉相传。五千年的文明并不遥远,我们当代人跟祖先是心灵相通的、传承至今的,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进程就是这么一步步地走过来的。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进程的精神成就,也是当今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红山故事 照鉴未来
红山人文,古国源远;隐秘深奥,雅望端倪;薪火不辍,真容渐新。距今约5800年的牛河梁红山文化,如历史长河中的一座灯塔,照鉴过去,也照耀未来。40多年来,我们在持续不断、科学做好探源的基础上,多举措做好遗产的?;?、阐释与宣传推广工作,向全世界讲好红山文化故事,坚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自信,让远古文明照耀新时代前行的脚步。
从2020年开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入第五阶段,系列年代样品的获取、古环境复原、动植物遗存筛选等等工作,新理念、新科技为野外考古注入新的力量。
特别是“考古方舱”和考古现场“文物?;ひ贫笛槭摇钡挠τ?,让野外考古发掘与文物研究?;ひ惶逋平参窈笠巴饪脊盘峁┝俗裱?。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郭明:它本来是埋在地下的,如果我们把它揭开之后,它的温湿度环境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里面有一些壁画,或者什么东西的时候,它会不会因为氧化而造成损害?所以“方舱”就是为了?;に芄挥幸桓鱿喽云轿鹊幕肪忱醋龅?,等于说我们现在如果想挖掘女神庙的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有“方舱”。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道出珍视文脉的原因所在。随着遗址发掘和文物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辽宁省和朝阳市一直在努力讲好红山文化故事。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副馆长 冯书祎:我们通过各种宣传平台,主打研学游、商务游、休闲游、智慧游,让全国各地的游客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
2023年7月,朝阳市举行“文化传承发展 探源中华文明”新时代大讲堂,国家文物局和省市领导、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外嘉宾学者共200多人齐聚一堂,红山文化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2023年12月13日,朝阳市举行“文明发端地 古国牛河梁”牛河梁红山文化最新研究成果论坛,大家一致认为:红山文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起源的直根系,要继续研究好、阐释好、传承好、?;ず门:恿汉焐轿幕胖罚ο蚴澜缃邢旌焐轿幕庹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 贾笑冰:实际上宣传红山文化,让大家理解红山文化,其实就是在宣传和理解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魂和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目前,朝阳市正通过相关省市联动,着力做好红山文化的发掘?;ず痛蟹⒄构ぷ?, 全力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深入挖掘朝阳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朝阳全面振兴新突破赋能添彩。曙光初现第一缕,文明古国牛河梁——源头活水、精神纽带;立根铸魂、驰息不怠。讲好红山故事,历史照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