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约可空降平台游客登录-附近100块上门4个小时,300元快餐不限次数二维码qq,全国空降24小时服务联系

首页 详情
本地新闻

从木扁担到“铁翅膀”:辽西深山里的26年光明接力

内容来源:本台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05日 浏览次数:14500次

在辽宁朝阳供电公司河坎子供电所,珍藏着一根看似普通却又极具特殊意义的扁担。这根扁担,不仅是所里唯一“有编制”的工具,更如同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河坎子供电所几代员工忘我付出、甘于奉献的点点滴滴。它承载着对村民沉甸甸的责任与不变的承诺,传承着那份质朴而深厚的为民情怀一一让“人性的温暖”与“人情的温度”在时间的长河里恒久流淌。

铁肩担光明:万里山路的生命线

河坎子乡东梁村,一个隐匿于群山之中的小村庄,村民世代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在这里,有一位名叫李才的老党员,他有着37年的党龄,用坚实的肩膀挑起了对村民的责任。他不仅为村民检修电路,确保家家户户的灯火通明,还主动帮出行困难的村民捎带生活用品,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坚实依靠。从1995年到2022年,李才挑着扁担走过的山路超过1万公里,每一步都见证了他对村民的深情厚谊。他的贴心服务,如同春风化雨,让村民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也赢得了众多荣誉与赞誉。

原国网朝阳凌源供电公司员工 李 才:93年上班,95年管的这块(用电服务)。30多年了,就那条小毛道,(路)不好走,夏天下点雨冲了,完了冬天,冬天下雪,有的地方那雪都没波棱盖深。

为了能更好地帮助村民,李才的妻子特意为他缝制了一个大大的背囊。每次上山检修,他都会装满村民所需的生活物资,徒步两个多小时的险峻山路,将温暖送到每一户家庭。

原国网朝阳凌源供电公司员工 李 才:你就说吱一声,个人问题、生活问题,或是那个电这方面,只要我能帮上忙的,我就不再推辞,和老百姓就说一家人一样。

2000年,辽宁省第一批农网改造规划实施,河坎子供电所不计成本,决心为东梁村接入电网。在没有道路的情况下,员工们用最原始的方式运送材料。李才的扁担也成为了连接供电所与村民感情的桥梁。

原国网朝阳凌源供电公司员工 李 才:(电路)全线有两公里,两公里长。一个电杆子抬上去啊,都得20多人,连拽,完了这后边搁这抬,连搭杠子捂的。怕摔着啊,那杆子一咕噜危险了??!我们得抬上去,抬上头去还得绑上木头杆,慢慢往下滑,那不能一滑出溜一下再撂山底下了,白抬上去了,杆子也废了。(后来)开始陆续往上有冰箱啊,彩电了。

那根扁担,见证了电杆一根根竖起,电线一缕缕连接,那年春天,东梁村终于用上了真正意义上的“电”。村民们的生活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都是供电所员工们用汗水和心血铺就的光明之路。

急流见丹心:扁担之外的生死托举

在河坎子供电所,还有一位名叫张清的老党员,他与李才一样,用扁担挑起了对村民的承诺。21年的坚持,让那根扁担成为了他与村民之间深厚情谊的纽带。无论风雨无阻,只要村民有需要,张清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担当。

原国网朝阳凌源供电公司员工 张 清:我就算是我参加工作这么多年,无论任何一家有事了,打电话给我,从来就是。咱们属于偏远山区,偏远山区的意思是到达要两个小时,但是我都不超过一个半小时,我必到,从不耽误。因为咱们本身是服务行业,再说我本身是党员,我得体现共产党的这种精神。我是这样想的。

2021年7月24日,一场意外打破了河坎子乡碾子沟村的平静。3名小学生在河边玩耍时不幸溺水,危急时刻,刚刚退休的张清毫不犹豫地跳入湍急的河中,展开了一场生死救援。

原国网朝阳凌源供电公司员工 张 清:孩子,事发的时候就在今天,到今天3年了,属于是孩子的忌日。我从上游那块干活,中午回家吃饭的时候,我就隐约地瞅着,就是河里有三个孩子,就是在挣扎。直到下水的时候啊,我隐约就看到了白花花的孩子。当时就把我抓住了,当时他抓我的力度特别大。第一个孩子我就推出来了,完了我就接着我就又下去了,第二个孩子我又顺利地把他弄上来了。第三个孩子他就时间长了,他是溺水了,就已经沉到河里了。我就心情这一激动,没寻思在河里,在水底呢,我就忘记我在水里了,咔一下就给我呛住?;秀钡鼐陀泻芏嗟娜四?,就向我跑过来以后,下面我就不知道了,昏过去了。

张清凭借着多年练就的水性和冷静的判断,在急流中与时间赛跑,成功救起了两名孩子。尽管最终未能救回第三名学生,但他的英勇事迹在朝阳大地传颂开来,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原国网朝阳凌源供电公司员工 张 清:假如说我真是年轻的时候,那时候救三个孩子,那不太玩一样。现在到岁数你就,你体力跟不上。我感到遗憾!

面对被救孩子家长的感谢,张清淡然地说:“换作任何人都会下水去救人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是我应该做的事?!?/span>他的朴实话语,彰显着共产党员的无私与大爱。

薪火永相传:从木扁担到“铁翅膀”

河坎子供电所第9任所长冯林阁自豪地表示:“为村民检修电力设施的同时运送生活用品,帮助村民解决用电及生活上的困难,已经成了我所员工的习惯,我们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份承诺,如同薪火相传的火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2023年,年轻的王海光来到河坎子供电所,肩负起东梁供电区域的工作,同时也接过了前辈们历经岁月洗礼的扁担。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根简单的扁担,更承载着无尽的精神财富,是他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每当面对蜿蜒曲折的山路,他脑海中便会浮现出前辈们不畏艰难、辛勤付出的身影。

国网朝阳凌源市供电公司员工 王海光:我来之前,张叔退休了,李叔在。(我们)出去一起干活的时候,就是我们想不到的,他都能想到,有的想不到的,他都能通过看一眼都能知道,器件缺啥少啥,都能知道。

2024年,河坎子供电所迎来了第一架无人机。作为飞手的王海光,利用无人机提高了巡线效率,让工作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国网朝阳凌源市供电公司员工 王海光:(用无人机)看哪个立瓶,然后那个有没有坏处,然后看那个线,还有看那个就是底下看不清楚的上面,通过无人机放大可以看??隙ㄊ强萍荚嚼丛角看罅?,毕竟我可以通过无人机,我不用往上爬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上面是什么情况了。

展望未来,王海光满怀憧憬地说:“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能够拥有一架能载物的无人机,只要村民一个电话,就能把他们急需的生活用品及时送过去,让他们的日子好上加好?!闭夥菰竿唤鍪嵌钥萍嫉钠诖?,更是对前辈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从木扁担到无人机,工具在变,但为民服务、担当奉献的“扁担精神”却没有变。26载寒来暑往,河坎子供电所的员工们用一根扁担,挑起了朝电人的使命与担当,用默默坚守与忘我付出,点亮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